XX市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助推教育内涵发展
近年来,XX市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眼师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和教育内涵发展,积极实施“绿色行动”,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市教育内涵发展。止目前,成功创建省级绿色学校78所,占全市中小学校的39.8%。预计2022年底,我市60%以上的中小学将达到省级“绿色学校”创建标准,部分县区将达到70%以上。
一、强化组织保障,统领“绿色”行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县(区)和学校三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XX市“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细化绿色学校创建标准,按照“全面启动、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统筹安排创建工作。二是加强目标推进。将绿色学校创建视为契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契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契合“一屏四城五区”建设目标、契合教育内涵发展的绿色工程,把创建工作纳入教育工作年度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全力推进创建工作。三是强化高端引领。邀请市域内环保专家和已创建绿色学校校长授课,开展主题培训;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观摩交流学习,推广成功经验,切实增强创建活动实效。四是加强督查指导。建立创建工作季报告制度,加强督查检查,及时汇总通报县区教育局和市直学校创建进展情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突出规范常态,开展“绿色”教育。一是抓牢绿色教育主阵地。着力绿色宣传。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宣传绿色环保知识。以班团队会、国旗下演讲等方式,引导师生参与节能、节水、节粮、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主题宣传;利用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森林日、植树节等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160场次,6000余人参与。厚植绿色文化。将绿色学校创建融入校园文化、文明校园、安全校园、绿色食堂等10项创建活动,开展绿色生态环境教育进校园活动86场次,切实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教育引导师生绿色理念入脑入心,绿色行为日常化、生活化、习惯化。挖掘绿色教材。引导学校注重突出学科绿色育人功能,充分挖掘教材绿色育人内涵,使环境教育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课堂成为绿色教育主渠道、教师成为绿色教育主力军,逐步形成多学科、多角度渗透环境教育、人人参与环境教育的良好局面。深化绿色教研。市、县区教研部门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围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题研究,助推绿色学校创建。同时,注重成果转化,适时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建立了创建绿色学校师资培训长效机制。举办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生态环境优质课评选活动,112名教师参赛,做到了各学段全覆盖。立项省、市级环保教育课题45项,甘州区大力开展“环境教育与绿色文明学校创建的关系”等课题研究,探索构建了“课堂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环保教育模式。二是拓展绿色研学练兵场。搭建绿色平台。印发《XX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四大基地”建设方案》,以加强祁连山、黑河湿地保护为主题,结合青少年实际,以学习、宣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增强实践认知为主线,以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为目标,以山丹马场、XX国家湿地公园、XX湿地博物馆为依据,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青少年教育基地,为全市广大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广阔平台。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各自生态优势,不断搭建、升级绿色平台,持续开展“研学+采风+健步”等绿色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研学实践、保护环境等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85场次,参与师生1.2万人次,有效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养成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等良好习惯。打造绿色线路,以XX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为主导,精心打造青少年研学路线25条,开发研学旅行配套教材25种,将绿色、环保理念渗透其中,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在研学旅行中,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根植绿色环保因子,打好可持续发展“底色”。
三、注重创新特色,引领“绿色”实践。一是开展绿色亲子活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亲子同携手·共创文明城”》,开展“亲子同携手·共话家乡美”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引导家长带领孩子到市域内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平山湖大峡谷、康乐大草原、高台大湖湾等生态景区,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价值。广泛开展亲子地质考察、树种识别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2.6万余人次参与活动。二是开展绿色保卫行动。结合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等节点,组织全市230支中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积极参加环境监督、环保宣传等活动。开展全市中小学生科技发明大赛、校园“节水大使”评选、“环境教育优秀作品评比等活动11场次,参与师生7000余人。三是开展绿色志愿服务。组织全市25支中小学志愿服务队进入社区、深入街道常态化开展环境保洁、低碳生活等绿色志愿服务活动150余次,形成了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一片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全民环保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