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建立马铃薯产业化联合体化“薯”为“宝”助推脱贫
XX县聚焦贫困重点区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合作社+农户”,做大马铃薯产业,开创了贫困村产业脱贫新起点,实现化“薯”为“宝”群众增收新目标。
一是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新坝镇是全县重点贫困片区,自然条件较差,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有13个贫困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6户3022人。面对贫困现实,县委、县政府把主攻方向锁定在新坝镇传统种植的“山洋芋”上,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为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鼓励有交通便利条件的官沟村、霞光村率先创办马铃薯产业专业合作社,推行“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带动“薯”产业做大做强。2018年,新坝镇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亩均产量3500公斤,亩均收入4000元,有力助推了全镇脱贫攻坚工作,马铃薯产业成为了农民增收、群众脱贫的“致富宝”。
二是项目扶持,做大产业“蛋糕”。为加快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县上精准选择两家发展规模大、运行良好、入社贫困群众多、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奇峰马铃薯合作社和胜欣制种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分别投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60万元。其中奇峰马铃薯合作社吸纳成员185人(贫困户45户),流转新坝镇官沟村、南华镇永进村等9个贫困村土地3000亩,带动1103户农户和73户贫困户种植马铃薯8100亩,户均增收1025元。扶持胜欣制种合作社新建4000吨的冷藏窖一个,发展洋芋种植600亩,制种蔬菜800亩,带动农户400户,其中贫困户65户,实现马铃薯亩产收入6800元,最高净利润达4000元。
三是创新机制,连起利益“挂钩”。创新建立“合作社+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每个合作社每年拿出帮扶资金4万元,为贫困户提供“菜单式”服务和“全过程”帮扶,让贫困户“抱团闯市场”,具体做到“五个优先”。即优先为贫困户“零差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对特别贫困的建档立卡户提供生产资料“赊销”服务;优先帮助贫困户落实种植计划,调整种植结构;优先对贫困户开展配方施肥、病虫防治和机耕机播等环节托管技术;优先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兑付货款;优先兑付入社贫困户的分红资金,优先对缺劳力的贫困家庭提供务工岗位。2018年,新坝镇为奇峰马铃薯合作社投入折股量化资金70.95万元,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向67户贫困户年分红4.26万元。马铃薯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临时务工183人次,发放劳务工资25.7万元,赊销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8.2万元;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4场次376人次,实现了合作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帮扶带动、互惠共赢,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