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泗洪县聚焦流动党员群体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落实、作用难发挥等难题,以“洪”雁有家、“泗”方有为的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洪雁”品牌为抓手,坚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面提升流动党员管理质效。
摸清底数详情,实现“雁落有章”。进一步完善“组织部门分类建库、乡镇联络登记、基层党组织动态更新”工作机制,为5231名流动党员建立了动态信息库。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执行导则,在流动党员结对服务、日常管理、学习教育等方面进行规范指导。从“两委”党员干部、党小组长等群体中明确流动党员联络员1500余名,采取“1+N”的方式与流动党员服务结对,联络员落实“双报双联双领”措施。指导基层党(工)委制作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联络簿,探索对流动党员实行积分管理,在参加组织生活、志愿服务等方面对流动党员进行量化积分,激励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创建平台载体,实现“雁归爱家”。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苏州、南京等地积极探索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流动党员服务驿站,利用当地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园区、商会、行业协会等场所设置活动室正常开展组织活动,引导流动党员通过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方式融入当地,实现从“流入”向“融入”转变。持续推进农村流出党员“云管理”,每个乡镇选取1—2个村居试点运行流动党员“云端微家”小程序,每月向支部党员线上直播组织活动,以灵活的机制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题。
引导发挥作用,实现“雁过留声”。充分发挥流动党员见识广泛、信息灵通、资源丰富等特点,鼓励流动党员在外主动亮明身份,主动融入流出地组织,积极引导在外流动党员发挥建设他乡、服务老乡、反哺家乡等作用。先后有10多名在外流动党员返乡创业,车门乡岗朱村流动党员冯生仁积极响应号召,返乡创办万锋光电项目,年开票可达3000万元,通过厂房租金、税收奖励带动村集体增收超过20万元;天岗湖乡一批流出党员带动台商、外商等投资主体返乡创业,推动炎州新材料等多个项目落户当地,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又一股“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