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泗阳县深入推进市委“书记项目”,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党建新模式,聚焦组织架构不清、班子力量不强、服务质量不优等共性问题,持续优化党组织设置、人员力量配备、为民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党建成效。
优化组织架构,理顺组织关系。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管辖范围、人员居住分布、党员群众数量等情况,将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党委(总支),构建“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架构。以楼栋为单位推荐1名“党员楼栋长”、成立1个党小组,采取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长和楼栋党小组组长、党员楼栋长两个“一肩挑”,推动组织体系全覆盖、无死角。在尊重党员群众意愿前提下,引导党员将组织关系从户籍地转接至居住地,便于开展组织活动、参加组织生活;对于尚未将党员关系迁入居住地的,单独登记造册,与原所在地实行“双重管理”。
优化人员设置,激发班子活力。对于采取整村合并、多村融合等方式新成立的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对原先班子成员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和工作实绩评定,对政治素质过硬、能力水平过硬、知识层次过硬、群众口碑过硬的村干部予以留任,精减年龄大、能力弱、学历低、口碑差的原村干部,充分运用“两委”干部联审联查机制,严把村干部源头关、入口关,适时补充新人员进入班子队伍,通过“以老带新、新老聚力”的方式实现新班子的合理过渡和有效融合。
优化服务质量,增进情感认同。完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增强社区干部服务群众水平,在便民服务大厅提供低保优抚、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保险缴纳等“一站式”服务,让群众“有话找组织说、有事找组织办、有难找组织帮”。定期组织开展广场舞、乡村小戏、体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搭建群众交流、沟通、展示平台,增进群众之间的熟悉度、认可度、好感度。积极推动社区干部“走出去”“沉下去”,通过民情民意在一线收集、问题矛盾在一线解决,将干群关系、党员关系、群众关系密切联结,推动社区群众关系从“物理融合”向“情感融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