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教育难跟进、义务难履行、作用难发挥”等“四难”问题,泗洪县积极探索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有效途径,以“四创”实现“四有”,以“四有”解决“四难”,使学习教育异地生辉。
创办联系平台,让流动党员异地“有家”。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促进党支部有效发挥职能作用,以浙江省海宁市“七号桥”临时党支部为代表,在北京、上海等外出务工人员聚集地组建临时党支部36个,500余党员利用闲暇时间参与集中学习讨论。建立县、镇、村三级组织管理网络,每月20日“党员活动日”定期摸底流动党员去向,自下而上更新完善外出党员信息台账资料,实现“组织找党员,党员应组织”,准确把握去向。
创建学习载体,让流动党员教育“有方”。采用“1+2”结对形式,1名乡镇或村居干部联系2名流动党员,通过邮寄学习资料“伴学”,建立微信、QQ群“指尖学”等方式,营造出“党员干部领学,流动党员跟学”的浓厚学习氛围。建立“党课菜单”系统,上传全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建国前老党员等各类先进典型的视频党课50节,供流动党员异地点选观看。在县党建网开辟专栏,转载学习资料,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外出党员在线学习,做到“缺席不缺课,离地不离党”,及时跟进教育。
创设立诺机制,让流动党员外出“有责”。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签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承诺书》,就学习教育进行具体安排,明确双方职责。党组织承诺履行好教育管理义务,每月邮寄一封“家书”,将支部学习计划连同“三务”公开、党群议事、民主决策等重大事项一起,以书信形式寄送给外出党员。流动党员承诺及时向党组织报告情况,通过回信允诺、支部微信群视频示诺等方式,跟进汇报自己工作、学习情况。其履诺情况也被纳入党员记实管理之中,作为年终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力促“承诺必有音,践诺必有行”,积极兑现诺言。
创新服务方式,让流动党员离乡“有情”。以即将到来的村“两委”换届为契机,精准发力,引导外出事业有成的党员回乡任职村干部、创业立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开展“我为村居献一策”活动,鼓励在外党员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提供就业信息,落实“做”举措。节假日期间,乡镇班子成员带头,每人包一片,支部走十户,党委访百人,给生活困难的流动党员家庭送去关爱帮扶。活动开展以来,外出党员累计返乡任职、创业52人,增加就业岗位816个,各党委为流动党员困难家庭捐资赠物80余万元,坚守“在外者心系家,在家者情牵外”,彼此递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