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区紧扣乡村振兴这一主线,抓住村居发展的人才关键,通过强化管理、培养后备、选树先进、督促后进,全面激活村居(社区)干部活力和热情,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建立信息系统,抓住“管事人”。建立全区村居(社区)干部档案管理系统,包含干部档案、奖惩情况、信访管理、培训管理、考核管理、职务变动情况、重大事项、个人特长等8方面内容,涵盖全区村居(社区)“两委”干部,在待遇调整、评先评优、职务任免、选拔使用上做到规范有据;会同纪委、信访等部门建立村书记作风“多维度”预警机制,对发现问题的村书记第一时间予以提醒约谈,保障村书记始终思想在位、行为在轨。
引进本土人才,抓住“预备军”。分两批引进本土大专以上毕业生回乡创业富民,实现2018年底每村都有至少2名35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联合宣传部、农工办、农委、纪委等部门,开展电商技能、农业技术、市场推广、村级治理、纪律作风等多方面培训,全方位提升履职能力;建立“1+3”帮带机制,为每名乡土人才配备3名职业导师,即一名创业大户担任创业导师,一名村书记担任岗位导师,一名老党员担任党性导师,切实提升思想认识、强化岗位担当、锤炼党性修养。
选树职业书记,抓住“排头兵”。重点从在职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表现一批政治坚定、成绩突出、群众口碑好的人才,进入职业化书记队伍,2015年以来,先后有11名村居(社区)书记进入职业化队伍,1名职业化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队伍,逐步构建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职业化书记—乡镇领导班子完整成长链条。完善职业化书记考核机制,通过集中座谈、群众走访、实地查看等多种方式考准考实实绩,畅通出口,激活广大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干事热情。
整顿软弱涣散,抓住“后进生”。对照农村十种软弱后进情形和城市社区八种软弱后进情形,对全区163个村居(社区)全面排查、逐一核实,确定19个软弱涣散村居(社区)党组织;召开多条线部门联席会议,精准剖析软弱涣散原因,找准对策,排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将软弱涣散转化整顿情况纳入基层党建季度巡查范围,督促对标推进,序时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