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精准科学的识人辨人,在干部考察的基本程序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干部,建立立体式、差异化的考察方式,做到“分层次归类考察对象、分类别设置考察要素、分角度多重研判分析”的“三分原则”,解决“一个模子画像、一把尺子度量”的问题。
分层次归类考察对象。按照岗位性质、工作领域、干部级别,将考核对象进行同项归类。区分不同工作性质,将区直部门干部分为经济管理、执法监管、党务群团三种类型,乡镇街道干部分为田园综合、城市功能、生态涵养三个类别。区分不同层级,划分为正职干部和其他乡科级干部,其中乡科级正职干部重点了解政治担当、决策拍板、抓班子带队伍等能力;乡科级副职干部重点考察工作执行、组织协调、专业技术等能力。同时,兼顾不同年龄段干部进行分类考察。
分类别设置考察要素。设置“3+X差异化特征”考察要素,在考察干部价值取向、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三个共性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岗位需要对考察内容进行差异化设置。对政治岗位干部突出政治首位度考察,通过考察干部在关键时期、重大原则问题上的政治态度和行为,看其立场是否坚定、素质是否过硬。对经济部门项目推进的干部,侧重采取一线实景考察、无任用考察等方式进行实地常态化了解。突出考察知情事知情人,采取延伸考察方式,对任现职时间不满一年的,访谈前一工作岗位的党政一把手、直接下属、服务对象等,多维度反映干部真实表现。
分角度多重研判分析。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引入数据结构模型分析,对考核要素进行定性评价的同时,对考核要素进行量化赋分,通过数据语言直观反映干部表现。坚持显绩考量与潜绩评估相结合,根据岗位需求和干部成长规律,既考察干部干成了什么,又评估能干什么,为干部使用提供方向性建议。坚持正向与反向考察相结合,实施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反向推荐,通过署名推荐、民意评价,从反面了解干部表现,为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