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宿城区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抓手,围绕组织振兴,聚焦村干出口、后备人才、软弱涣散、信息平台等四个方面,系统推动、精准发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创新职业模式,打通上下出口。从在职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表现一批政治坚定、成绩突出、群众口碑好的人才进入职业化书记队伍,2015年以来,先后选树16名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职业化队伍,1名职业化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队伍,逐步构建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职业化书记—乡镇领导班子完整成长链条。加强职业化考核,采用述职测评、座谈走访、条线评价等多种方式考准考实干部,2名职业化书记因考核不合格被解聘。
储备乡土人才,促进接序发展。分两批引进本土大专以上毕业生回乡创业富民,实现2018年底每村都有至少2名35岁以下,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通过走进“干部、村居、项目”三个一线,完善村上报、镇考核、区复核的三级联审机制,考准考实履职情况,根据岗位需求和个人表现,转任重用28名、储备待转32名、创业培训40名、多岗锻炼19名,形成鲜明用人导向,激活队伍活力。
聚焦软弱涣散,补强治理短板。对照农村十种软弱后进情形和城市社区八种软弱后进情形,广泛征询纪委、公安、司法、信访、政法等单位部门意见,联合乡镇(街道)党(工)委逐一走访调查,排定20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善“六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名区级党员领导干部挂钩,一个组织部挂钩督导组指导,一个乡镇驻村工作组进驻,一个先进村结对帮扶,找准一张问题清单,制定一套整改方案,并将落实推进情况纳入基层党建季度巡查内容,确保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取得实效。
搭建信息平台,完善系统管理。建立村干部信息系统,完成1226名村干部信息数据录入,涵盖8大类12分项28小项,建立“1+1+N”工作机制,各乡镇分别指派1名联络员与村居联络员点对点对接,完善干部信息收集和反馈,并纳入“三务”公开规定内容,切实做到“信息系统、村级公开栏、实际人头”三个同步更新,构建“申报—初审—复核”三级联审机制,每季度共享纪委、公安、司法、信访等单位部门信息,每年开展信息系统核对工作,为待遇调整、评先评优、职务任免、选拔使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