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宿城区在村带头人队伍建设、集体经济增收、服务水平提升方面持续用力,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创优提供坚强核心和有力依托。
一是“专职村干”行动,提升干部素质。针对农村干部选人难、管理管、考核难“三难”问题,深入探索专职村干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完善村干部完整的培养链条。在选人上,根据村居现有职数比例和村情实际,因村设岗、因镇分析,明确年龄、学历、年度考核等4条硬杠杠,面向有志返乡人员和现有村“两委”开展专职村干的选聘,严格准入门槛。在管理上,落实班子互评、党员测评、群众点评、组织讲评“四方考评”机制,全程跟踪,全面规范任期管理。在考核上,每半年开展一次专项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退出职业村干队伍,严格标准开展递补;对于表现优秀的专职村干,在考核报酬、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形成激励导向。目前,第一批选拔的102名专职村干已走上岗位。
二是“强村三项”行动,做强集体经济。针对农村集体收入来源相对单一、自身“造血”能力不强等难题,持续开展集聚整合村集体土地、集中建设“异地园区”、集约发展新能源经济“三项行动”,助推集体增收。集聚整合村集体土地,引导23个条件成熟的村居成立国有公司、土地合作社,对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土地增减挂钩、流转、复垦过程中新增的土地进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家庭农场等集体经济项目。集中建设“异地园区”,整合村居产业扶贫资金、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转让收益资金等资金,动员4个乡镇先后投资6500万元、兴建5栋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32个村入股,村均收益超过10万元。集约发展新能源经济,采取入股与自建两种方式,按照每个村居50万元标准集中入股远景风能发电项目,预计3年内年收益率可达15%,实现了“输血”向“造血”转变。
三是“红色物业”行动,增强服务能力。针对农村集中居住区组织架构虚化、便民服务弱化、居民归属感淡化等问题,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等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体系,强化党的组织嵌入和党建引领作用。实行村“两委”成员、网格党支部书记交叉任职,党支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引导村“两委”成员和热心小区建设的党员按法定程序加入业委会,推动47家业主委员会党员比例超过50%。激活红细胞,将党员楼栋长制度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选聘190名党员楼栋长,拓展代办服务、信息收集、民主议事等职能,充分发挥了村民委员会执行主体、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主体、村民议事会议事主体和村经济合作组织经济主体四方主体作用,理顺了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关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