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注重发挥组织优势,推动干部、党建、人才等要素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证。目前,该县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5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全部超18万元,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典型县。
干部资源向一线集结,健全脱贫攻坚责任链条。实行县领导挂镇、县直单位和乡镇党委挂村、干部挂户机制,2.2万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对7.5万低收入户,定期走访帮扶。集中优质干部资源到扶贫一线,从县直机关中选拔优秀干部担任59个经济薄弱村和28个低收入村第一书记、名誉主任,明确帮办服务员、工作联络员等“八大员”职责;在乡镇选拔39名综合素质高的年轻干部担任乡镇扶贫专干,专项从事扶贫开发工作,明确脱贫不摘帽、专干不提拔的原则,实行专项考核并将优秀比例提高到30%,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目前已有16名扶贫专干因实绩突出被重用到新的岗位。
党建资源在一线集结,打造脱贫攻坚坚强堡垒。立足花木、电商等优势产业,以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为载体,组织全县435个涉农村(社区)党支部与县内254家实力雄厚的企业签约结对,共为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提供32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增加3.2万元。深入推进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由党支部牵头、党员监督,59个经济薄弱村共收回集体土地2.1万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25万元以上。整合省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共计投入资金5257.4万元,为经济薄弱村建设“飞地”厂房5.6万平方米、高炮广告29个,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租金等收入600余万元。
人才资源在一线集结,提供脱贫攻坚智力支持。发挥乡土人才“三带”作用,设立5000万元乡土人才创业扶持资金,引导创办、领办项目1.4万个,带动5万人就业。选拔269名县乡机关专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到低收入户较多的村担任“科技村长”,发动368名企业人才与村企联建项目结对共建,积极联系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柔性引进专家教授21名,通过新时代大讲堂、农民夜校、专题培训班等平台开展精准化、定制化教育培训1356场次,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政策等支持,引领群众打造出远近闻名的干花村、盆景村、多肉小镇、花木电商小镇等特色品牌。